皮亞佐拉探戈歌劇《再生瑪莉亞》

城市當代舞蹈團

劇情簡介

文本為倒敘式的開場,待投胎的瑪莉亞被庇護她的幽靈召喚,幽靈開始訴說故事:瑪莉亞誕生那天,上帝恰好醉了,讓瑪莉亞一出生即受詛咒,將會成為一位有人嫌、有人愛,女神兼蕩婦,遊蕩街頭巷尾、無人聞問的女人。過了幾年,已成長的瑪莉亞,逃離鄉下到阿根廷首都,她已然是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瑪莉亞,屬於探戈、貧民窟、夜晚、致命激情的瑪莉亞,她跳別人沒跳過的探戈、做別人不敢做的夢——這就是她。

時光跳回到少女瑪莉亞,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小無賴愛上她,預言她未來的都會奇遇與血光暗湧,瑪莉亞斷然拒絕他,因為她不屬於任何人,帶刺的玫瑰沒有男人玩得起。瑪莉亞果真彷彿附身般夜遊出走,在城市遊蕩,淪為妓女;然而,夜路走多,預感終遭不測。果不其然,瑪莉亞曝屍街頭。時間倒流,龍蛇雜處的妓院,老鴇與小賊敘述著瑪莉亞的傳奇,預言其彷彿耶穌般雞啼後再度復活。

瑪莉亞的軀體已掩埋,她那永遠是個處女的影子,開始穿越漫長的十字架之路,徘徊、迷失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這座城市中。受幽靈之託,三個木偶替他傳話,將受孕的奇蹟告訴瑪莉亞,處女瑪莉亞驚喜重生,她誕下嬰孩,是個女孩,也是她自己。

文:王寶祥

分場

第一景:序
幽靈|康嘉鐸
舞者|吳卓烽、盧盼之、黎德威

第二景:瑪莉亞的主題
瑪莉亞|連皓忻
舞者|喬楊、麥婉兒、韓淑賢、高嘉敏、盧盼之、樂知靄

第三景:瘋狂手搖琴的敘事曲
吟遊詩人|柯大衛
幽靈|康嘉鐸
舞者|麥婉兒、柯志輝 、黎德威 、鄺彥璋 、任詠楠、丘善行

第四景:我是瑪莉亞
瑪莉亞|連皓忻

第五景:給女孩瑪莉亞的米隆加
城裡的小無賴|柯大衛
瑪莉亞|連皓忻
舞者|韓淑賢、柯志輝

第六景:賦格與神秘
瑪莉亞|連皓忻
舞者|盧盼之、柯志輝、鄺彥璋、韓淑賢、黎德威、高嘉敏、樂知靄、麥婉兒、任詠楠、丘善行

第七景:華爾滋之詩
瑪莉亞|連皓忻
舞者|樂知靄

第八景:控訴的觸技曲
幽靈|康嘉鐸
舞者|喬楊、吳卓烽

第九景:貧民窟老賊的懺悔探戈禱曲
老賊頭子|柯大衛
舞者|任詠楠、高嘉敏、盧盼之、柯志輝、鄺彥璋、韓淑賢、黎德威、樂知靄、麥婉兒、丘善行

中場休息

第十景:瑪莉亞第一次死亡的葬禮米隆加
幽靈|康嘉鐸
瑪莉亞的影子|連皓忻

第十一景:破曉的探戈
舞者|喬楊、盧盼之、高嘉敏、韓淑賢、樂知靄

第十二景:給樹木和煙囪的信
瑪莉亞的影子|連皓忻

第十三景:心理分析師的詠嘆調
第一個分析師|柯大衛
瑪莉亞的影子|連皓忻
舞者|盧盼之、柯志輝、鄺彥璋、韓淑賢、黎德威、高嘉敏、麥婉兒、任詠楠、丘善行、樂知靄、喬楊、吳卓烽

第十四景:醉酒幽靈詩人的浪漫曲
幽靈|康嘉鐸
舞者|任詠楠、丘善行、鄺彥璋

第十五景:探戈似的快板
舞者|盧盼之、柯志輝、鄺彥璋、韓淑賢、黎德威、高嘉敏、樂知靄、麥婉兒、任詠楠、丘善行

第十六景:報喜米隆加
瑪莉亞的影子|連皓忻
舞者|盧盼之、柯志輝、鄺彥璋、韓淑賢、黎德威、高嘉敏、樂知靄、吳卓烽、麥婉兒、任詠楠、丘善行

第十七景:羔羊探戈
那個星期天的聲音|柯大衛
幽靈|康嘉鐸
瑪莉亞的影子|連皓忻
舞者|吳卓烽、喬楊、麥婉兒、盧盼之、柯志輝、鄺彥璋、韓淑賢、黎德威、高嘉敏、樂知靄、任詠楠、丘善行

劇目介紹

皮亞佐拉(Astor Piazzolla)發表《再生瑪莉亞》(María de Buenos Aires,原意為《布宜洛斯艾利斯的瑪莉亞》)是在1968年,那是一個整個世界都浸淫在學生運動和反文化(counterculture)裡的火紅年代。當時皮亞佐拉正在阿根廷炙手可熱,卻要等到十多年後巡迴世界演出時,他才獲得今天我們熟知的國際聲譽。作為一個阿根廷人,皮亞佐拉的文化根莖一直都在布宜洛斯艾利斯,即使他深受歐美文學洗禮,先後研習古典音樂和爵士樂,並曾到巴黎深造,但正如他在巴黎的老師布蘭潔(Nadia Boulanger)在聽罷他演奏班多紐手風琴(Bandoneon) 後的慨嘆:“這才是皮亞佐拉!”不只應該說,探戈是音樂家皮亞佐拉所屬的音樂類型,我們更應該說,探戈及其所屬的布宜洛斯艾利斯,也是他畢生創作的母題。在這創作脈絡上,《再生瑪莉亞》有著無可取代的獨特地位。

作品文本以瑪莉亞的死後幽靈開始,由她訴說自己的故事。瑪莉亞不再只作為基督之母,而是有她獨特的生命:她是在上帝喝醉時出生,因此一生受到詛咒,她生於街頭之間,從鄉下來到布宜洛斯艾利斯。有個小混混愛上她,卻遭她斷然拒絕,因為她不屬於任何人。終於,她淪為妓女,終日無人關心,最後曝屍於探戈之都的黑夜街頭。故事至此,瑪莉亞彷佛就是一個早期探戈女性的集體投射:在這個十九世紀南美移民港口裡,探戈誕生於貧窮、出賣、墮落和死亡之中,女性淪為被玩弄的對象。在皮亞佐拉創作此劇的1960年代,觀眾都沉醉在盛期探戈的璀燦激情之中,幾乎渾忘了探戈精神裡淒澀幽暗的面貌。

然而瑪莉亞的故事尚未完結。在劇的下半部份,瑪莉亞的幽靈四處遊蕩,而知道她的老鴇和小賊都在訴說她的事跡,甚至預言:瑪莉亞將如耶穌一般復活。這正是皮亞佐拉匠心獨運之處:傳統上,探戈舞蹈以男性主導,女性只依著男舞伴領舞而動,但在皮亞佐拉的劇作中,女性的瑪莉亞成為了探戈精神的主體,她既象徵早期探戈的苦難意識,同時也將基督教裡“重生”和“救贖”的主題,注入探戈的當代想像之中。劇中,瑪莉亞的屍身已被埋葬,卻仍然是個處女,她的幽靈依舊在布宜洛斯艾利斯街頭徘徊,但所經過卻是基督的十字架之路。劇至尾聲,三個木偶——象徵著基督降生時的“東方三博士”——來到瑪莉亞面前,將她受孕的奇蹟告訴她。故事順著基督降生的情節發展,最後瑪莉亞誕下嬰孩,卻是一個女嬰,她亦是瑪莉亞自己。

如果瑪莉亞就是探戈的隱喻,她身負死後重生的基督使命,以及以聖潔的無玷之軀誕下救主的聖母影像,應該也就是皮亞佐拉對探戈藝術的創見吧。據說故事意念源自皮亞佐拉的情人艾歌馬汀(Egle Martin),但艾歌後來離他而去,另嫁他人。據艾歌的回憶,皮亞佐拉曾對她的丈夫說:“她是音樂,她不能屬於任何人,不,她是音樂,她是音樂,那就是我。”瑪莉亞可以是作為皮亞佐拉的繆斯(即艾歌)的投射,卻又是他忠於探戈的佐證。探戈是他的救贖,是他的膜拜對象,也是他自我實現的場域。甚至可以說,瑪莉亞是皮亞佐拉的阿尼瑪(anima),即他的女性自我。

皮亞佐拉一向被譽為探戈的革新者,新探戈(Nuevo Tango)的代表人物。自1950年代起,他受恩師布蘭潔啟發,致力於改革探戈音樂,他的作品融合了爵士樂、古典音樂以至十二平均律的曲式,使他的作品在傳統探戈音樂的激情跳脫之上,多了一重深遂的哀怨。懂得跳探戈的人都知道,其作品一般不適合用作伴舞,卻更合於純粹欣賞細聽;在皮亞佐拉活躍創作的時代,探戈文化在阿根廷已呈衰落之態,一方面是軍政府的文化管制,另一方面則是美國流行文化的入侵,年輕人不再去探戈舞會米隆加(milonga),而改去美式迪士高(disco)。皮亞佐拉改革探戈音樂,則是希望讓探戈音樂能登大雅之堂,不再只是街道巷尾的庶民文化,更是能在音樂廳演奏的高雅音樂。


節錄自鄧正健〈探戈中的瑪莉亞:重生、救贖與藝術上的永恆〉,原文刊於《再生瑪莉亞》2022年香港演出場刊。

藝術家簡介

黎海寧,導演、編舞

香港資深編舞家,1979年加入城市當代舞蹈團,1985至1989年出任藝術總監。除了為香港的劇團、舞團以及影視製作編舞外,黎海寧亦經常與其他地區的藝術團體合作,曾多次為台灣的雲門舞集編舞,亦曾為廣東實驗現代舞團(今廣東現代舞團)及新加坡舞蹈劇場等藝術團體編舞,重要作品包括《春之祭》、《九歌》、《證言》、《女書》、《畸人說夢》及《創世記》。

黎海寧曾獲頒授多項榮譽及獎項,包括2000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榮譽勳章,四度獲得香港舞蹈年獎之編舞獎及三度獲頒傑出編舞,2015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傑出藝術貢獻獎,並於2004年及2021年先後獲香港演藝學院頒授榮譽院士及榮譽博士。

葉詠媛,指揮

香港近年炙手可熱的青年指揮家,曾獲指揮大師、格林美獎得主約翰.尼爾遜稱讚:“指揮對你(她)來說就像呼吸一樣自然,音樂天賦不可多得!”

葉詠媛現任香港小交響樂團副指揮,並曾任香港管弦樂團、非凡美樂、香港大歌劇院交響樂團等樂團的客席指揮。2023年聯合創辦源.思室樂團,並擔任音樂總監。她亦曾擔任香港管弦樂團助理指揮。她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著名的音樂廳,曾與多個歐洲樂團合作。作為歌劇指揮,葉氏曾經指揮的歌劇作品包括《卡門》、《魔笛》、《漂泊的荷蘭人》、《諾瑪》及《愛情靈藥》等。她亦於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教授指揮。

陳威光,佈景設計

畢業於台灣大學戲劇學系,於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取得藝術碩士學位。專精領域為劇場舞台設計,畢業後為自由設計工作者多年,作品曾入圍台新藝術獎,並曾在韓國的劇場設計競賽獲得銅牌。2017年,其舞台設計作品《時空抽屜》入圍世界劇場設計展專業組。2018於衛武營擔任舞台專員至今,並參與多部自製節目及多個戶外演出的幕後設計及技術規劃。

郭建豪,燈光設計

現任衛武營燈光技術組長,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研究所。曾服務於兩廳院演出技術部,負責台灣國際藝術節節目的燈光技術指導及自製節目的燈光設計。近年燈光設計作品包括兩廳院《夏日爵士音樂派對》,TEDx台北《The Future is Now》,衛武營《憨第德》、《被遺忘的瑪麗亞》、高雄雄厲害系列活動《魂顛記-台灣在地魔幻事件》。燈光設計作品歌劇《茶花女》及舞蹈作品《Identity》分別入圍2017年 及2022年世界劇場設計展專業組。

羅文偉,執行燈光設計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主修燈光設計,現於香港演藝學院攻讀碩士學位。羅文偉曾為不同劇場演出擔任燈光設計,合作藝術團體包括香港話劇團、風車草劇團等。2017年加入城市當代舞蹈團任駐團燈光設計師,作品包括《香.夭》及《冬之旅.春之祭》等。憑《冬之旅.春之祭》之〈冬之旅〉獲香港舞蹈年獎2020傑出燈光設計。

2009年成立INSPIRE Workshop,創作糅合新媒體及表演之劇場作品,包括《姐姐》、《觸怒你:劇場裡的不可能》等,並憑編導作品《愛比資本更冷Deconstructed》獲提名第八屆香港小劇場獎最佳導演。

范懷之,服裝設計

曾就讀於倫敦藝術大學,畢業於米蘭馬蘭戈尼學院,修習女裝設計,獲碩士學位,並於米蘭、台北、上海等地擔任資深設計師及藝術總監等職。曾多次與施華洛世奇、海瑞溫斯頓等品牌合作,為其產品設計及整合,並受邀擔任各大品牌貴賓鑑賞會講師。

近年以專案形式擔任國內外明星的服裝設計與舞台及專輯造型,亦擔任劇場服裝設計一職,作品包括澳洲雪梨舞團《大明》、雲門2《捕夢》等。她擅用奇異多變的特殊質感和剪裁技巧,作品深獲國內外觀眾與媒體好評。

楊我華,音響設計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2003年獲第十二屆香港舞台劇獎之最佳音響設計。2017年獲香港舞蹈年獎傑出聲音設計。2003年起在香港大學、香港演藝學院等院校任教有關聲音的科目。2008年4月至今在聲音藝術組織“聲音掏腰包”擔任顧問。2010年成為杜比實驗室聲音顧問。

近年參與的舞台製作包括城市當代舞蹈團《想見有時》、香港管弦樂團《港樂.星夜.交響曲》的現場混音、蔡世豪《地.空.演》以及鄧樹榮戲劇工作室《李爾王》等。

洪偉晟,影像設計

南洄映画負責人。2018年開始與衛武營合作,推出多部不同的紀錄、紀實影片及各檔節目宣傳片,擁有與多位劇場藝術家合作之經驗。2020年帶領南洄映画與雲門一同創作《十三聲》創作溯源影片,獲得廣大迴響。

他的影片創作多以生活中所觀察到的人物為出發點,追求真實呈現,樸實如日常般的寫實風格。他藉創作過程,找尋各種影像的可能性,試著在有限的框架中堆疊出應有的情緒與張力,為此反覆調試,期許作品如同在磅礡大雨前一定會先聞到雨的氣味般自然。

演員

連皓忻(飾 瑪莉亞)

香港著名女中音。自2006年起,她在多個香港及外地的歌劇製作中擔任獨唱或演唱女中音角色,包括《卡門》、《再生瑪莉亞》中之主角,以及《弄臣》中的瑪德蓮娜等。2023年,與國際著名女高音安娜.涅翠柯同台演出第五十一屆香港藝術節節目。連皓忻於第五屆日本橫濱國際音樂大賽奪得冠軍和評判特別獎,2023年在第八屆“Stanza dell’Arte”國際室內樂比賽中的歌唱組別贏得第二名。

柯大衛(飾 歌手)

出生於馬來西亞,曾獲IFAC Handa 澳洲歌唱比賽冠軍。他與昆士蘭歌劇團合作,在莫扎特的《唐璜》中飾演唐.奧塔維奧,自此踏上專業演出舞台。2000年柯大衛赴香港發展,在香港演藝學院教授聲樂。

柯大衛曾於香港首演多套作品,其演出深受好評。他演唱的曲目極為廣泛,從巴洛克音樂到近代作品、中國民歌、百老匯音樂劇名曲及爵士樂曲均有涉獵。他亦有參與製作多部作品,包括《冰上〈冬之旅〉》、音樂劇《快樂王子》及《第四個智者》等。現為美聲匯藝術總監,致力推廣聲樂藝術。

康嘉鐸(飾 幽靈)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藏學(音樂學)博士。早年於印度貝拿勒斯印度教大學研究印度音樂、印度語及印度哲學,曾為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教授,現已退休,並曾任教於瑞士巴塞爾大學、法國巴黎第八大學等。

出生於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在阿根廷羅薩里奧大學接受鋼琴與理論作曲方面的訓練,並以爵士樂手及編曲家為業。曾發表諸多有關民族樂的論文,也曾為巴西流行音樂、藏戲等錄製專輯。最新發表的論文是關於薩迦班智達《樂論》的譯注研究。

免責聲明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僅為本項目提供協調及技術協助,一切創作內容及由項目成員表達的任何觀點,均不代表本局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