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喜歌剧自十八世纪早期诞生以来,就凭借其清新自然的风格、生动风趣的基调、贴近日常生活的题材而广受欢迎。从裴高雷西、帕伊谢洛到莫扎特再到唐尼采蒂、威尔第,形成了意大利喜歌剧的辉煌传统,其中罗西尼(1792-1868)无疑是这一谱系中最“正统”的代表人物:他以《结婚证书》出道,凭借《阿尔及尔的意大利女郎》获得国际声誉,一生所写的歌剧约四十部,当中有近一半剧目为喜歌剧。如今他上演率最高、流传最广的作品当属《塞维利亚理发师》。
此剧是罗西尼的第十七部歌剧作品,他在1816年仅用不到三周时间就完成了这部两幕歌剧,同年2月20日首演于罗马。此剧取材自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话剧“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莫扎特同样经典的意大利喜歌剧《费加罗的婚事》改编自其中第二部),由切萨雷.斯特比尼撰写脚本。而在此之前,意大利作曲家乔瓦尼.帕伊谢洛和弗朗西斯科.莫拉基分别在1782年和1815年采用同一题材创作了两部歌剧,但唯有罗西尼的作品进入经典保留剧目之列。
意大利喜歌剧没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没有悲剧英雄牺牲,也没有众神干预人类的命运,而是在普通人的嬉笑怒骂、插科打诨中揭示人性,讽刺社会。此剧的情节包含了喜剧传统中的典型要素:乔装与欺骗、误解与和解、多端诡计与多重反转。如今的观众依然能在费加罗“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处世方式中,在巴西里奥关于谣言本质的精妙诠释中,获得共鸣,会心一笑。
此剧的声乐特色集中展现了喜歌剧的风格惯例和意大利美声艺术的魅力。罗西尼卓越的旋律天赋让每个角色都有令人过耳难忘、彰显其性格特征的唱段:罗西娜美妙绚烂的花腔技巧,巴托罗谐谑滑稽的“絮絮叨叨”,阿玛维瓦伯爵一人分饰三角的高难“演技”,以及剧中多次出现、所有角色都必须驾驭的“急嘴歌”,可谓异彩纷呈,相得益彰。
剧中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没有分明的英雄与反派,每个人都各怀心思,各谋利益。这样的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的最佳载体莫过于重唱,这种音乐形式能够在丰满的音乐织体中展开人物对话,也可以同时呈现多个角色各自的心理活动,甚至同一句台词、同一个音乐主题在不同人物唱出时,被赋予了“一语多关”的意义。此剧两幕中最复杂、精彩的戏码均以重唱形式出现,将全剧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此剧的序曲亦是广大乐迷耳熟能详的经典名曲,常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出。但此曲并非罗西尼为此剧所作,而是出自他1813年问世的正歌剧《帕尔米拉的奥雷里亚诺》,后来还被用于他的另一歌剧《英国女王伊莉莎白》(1815)。因而乐曲的主题材料与《塞维利亚理发师》主体部分的音乐并无关联。即便如此,这首序曲还是为整部歌剧奠定了轻松戏谑的恰当基调。此外,我们可以在全剧各处听到作曲家的标志性手法——“罗西尼渐强”,即同一乐句在长时间多次反复的过程中逐渐加强力度,这个看似简单的手法在罗西尼笔下屡试不爽,效果卓著。
文:刘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