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喜歌劇自十八世紀早期誕生以來,就憑藉其清新自然的風格、生動風趣的基調、貼近日常生活的題材而廣受歡迎。從裴高雷西、帕伊謝洛到莫扎特再到唐尼采蒂、威爾第,形成了意大利喜歌劇的輝煌傳統,其中羅西尼(1792-1868)無疑是這一譜系中最“正統”的代表人物:他以《結婚證書》出道,憑藉《阿爾及爾的意大利女郎》獲得國際聲譽,一生所寫的歌劇約四十部,當中有近一半劇目為喜歌劇。如今他上演率最高、流傳最廣的作品當屬《塞維利亞理髮師》。
此劇是羅西尼的第十七部歌劇作品,他在1816年僅用不到三週時間就完成了這部兩幕歌劇,同年2月20日首演於羅馬。此劇取材自法國劇作家博馬舍的話劇“費加羅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莫扎特同樣經典的意大利喜歌劇《費加羅的婚事》改編自其中第二部),由切薩雷.斯特比尼撰寫腳本。而在此之前,意大利作曲家喬瓦尼.帕伊謝洛和弗朗西斯科.莫拉基分別在1782年和1815年採用同一題材創作了兩部歌劇,但唯有羅西尼的作品進入經典保留劇目之列。
意大利喜歌劇沒有重大歷史事件發生,沒有悲劇英雄犧牲,也沒有眾神干預人類的命運,而是在普通人的嬉笑怒罵、插科打諢中揭示人性,諷刺社會。此劇的情節包含了喜劇傳統中的典型要素:喬裝與欺騙、誤解與和解、多端詭計與多重反轉。如今的觀眾依然能在費加羅“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的處世方式中,在巴西里奧關於謠言本質的精妙詮釋中,獲得共鳴,會心一笑。
此劇的聲樂特色集中展現了喜歌劇的風格慣例和意大利美聲藝術的魅力。羅西尼卓越的旋律天賦讓每個角色都有令人過耳難忘、彰顯其性格特徵的唱段:羅西娜美妙絢爛的花腔技巧,巴托羅諧謔滑稽的“絮絮叨叨”,阿瑪維瓦伯爵一人分飾三角的高難“演技”,以及劇中多次出現、所有角色都必須駕馭的“急嘴歌”,可謂異彩紛呈,相得益彰。
劇中沒有絕對的善與惡,沒有分明的英雄與反派,每個人都各懷心思,各謀利益。這樣的人物關係和戲劇衝突的最佳載體莫過於重唱,這種音樂形式能夠在豐滿的音樂織體中展開人物對話,也可以同時呈現多個角色各自的心理活動,甚至同一句台詞、同一個音樂主題在不同人物唱出時,被賦予了“一語多關”的意義。此劇兩幕中最複雜、精彩的戲碼均以重唱形式出現,將全劇推向一個又一個高潮。
此劇的序曲亦是廣大樂迷耳熟能詳的經典名曲,常在音樂會上單獨演出。但此曲並非羅西尼為此劇所作,而是出自他1813年問世的正歌劇《帕爾米拉的奧雷里亞諾》,後來還被用於他的另一歌劇《英國女王伊莉莎白》(1815)。因而樂曲的主題材料與《塞維利亞理髮師》主體部分的音樂並無關聯。即便如此,這首序曲還是為整部歌劇奠定了輕鬆戲謔的恰當基調。此外,我們可以在全劇各處聽到作曲家的標誌性手法——“羅西尼漸強”,即同一樂句在長時間多次反復的過程中逐漸加強力度,這個看似簡單的手法在羅西尼筆下屢試不爽,效果卓著。
文:劉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