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 │ 星期五 │ 19:45 25/5 │ 星期六 │ 14:45, 19:45 26/5 │ 星期日 │ 14:45 澳門文化中心黑盒II 演出時間約一小時三十分,不設中場休息 粵語演出,不設字幕 節目內容涉及成人情節及裸露場面,只限十八歲或以上人士觀看 敬請關掉所有響鬧及發光裝置,請勿擅自攝影、錄音或錄影。多謝合作!
原著:彼得.謝菲爾 導演、劇本翻譯及改編:葉嘉文 形體指導:胡美寶 舞台及服裝設計:曾穎慧 燈光設計:杜國康 音樂及音響設計:黎家維 影像構作:張健怡 化妝設計:孫盧利時@Nicco Makeup design 執行服裝設計:廖亦敏 影像技術:溫詩樂 監製:方茜 助理監製:莫群騫 製作經理、舞台監督:馮鎮業@米製作 執行舞台監督:劉芷蕙@米製作 技術統籌:米製作 鳴謝:藤河
Martina/敘述者:胡美寶 Hesther/敘述者:莫群莊 Alan/敘述者:黃景業 敘述者:莫家豪 敘述者:何芷遊
英國著名劇作家彼得.謝菲爾(1926-2016)生於英國利物浦,畢業於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繼首部劇作《鹽地》(1954)取得成功後,他的首部舞台作品《五指練習曲》(1958)奪倫敦標準晚報戲劇獎年度最佳戲劇,以及紐約戲劇評論獎最佳外語戲劇,奠定其劇作家的地位。
其他主要劇作有《馬》(1973)、《莫扎特之死》(1979;1984年給改編為電影《莫扎特傳》)。兩齣作品皆獲得美國東尼獎最佳戲劇獎,後者的電影版奪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謝菲爾於2001年獲頒爵士勳銜,並於2007年入選美國戲劇名人堂。
在某處小鎮,居民日復一日過著平淡乏味的生活。一日,一宗駭人聽聞的奇案劃破了日常——向來“循規蹈矩”、“內向靦腆”的少年,在一夜之間刺瞎了六匹馬。這宗奇聞異事引起轟動,小鎮居民都認定少年罪無可恕。在法庭正式宣判前,少年被送到精神科醫生那裡接受評估和治療。在治療過程中,醫生發現少年有如宗教狂熱者一般,對馬有著無比熱切的崇拜之情。是甚麼令少年親手摧毁自己的信念?接二連三的發現讓人漸漸陷入迷思……甚麼是“正常”?日常、平常,正常嗎?
《病歷編號:XXXX》改編自英國近代劇作家彼得.謝菲爾的名作《馬》,由致力探索和發展新表演模式的卓劇場藝術會製作。演出結合即時影像技術,在劇場內重構敘事時空,從巨匠的凝視中折射出當代的詮釋。
有時,我會想: 我是憑甚麼日復一日地過我的生活的呢?
是希望生活變得更好? 是想滿足他人的期望? 還是想 實踐對美好世界的想像或信念?
然而,在劇中: 身為地方法官的Hesther,卻想在律法以外尋求心理的協助; 身為精神科醫生的Martina,卻對行為矯正的專業充滿疑慮; 還有Alan,卻對自己既敬且畏的崇拜做出極端的XX⋯⋯
是她/他們的信念不夠堅定嗎? 還是她/他們“看”到了甚麼,動搖了信念?
我們還記得 當初毫無顧慮的年少日子嗎?
文:葉嘉文
葉嘉文,導演、劇本翻譯及改編
卓劇場聯合藝術總監、演員、劇場導演、戲劇導師、費登奎斯方法實踐者。曾參與卓劇場《暴風雨》、《夢迴濤聲》、《快樂共和國1.0》、《喺度簽個名》、《遠方之歌》、《在家.工作》、《一堂課.澳門》、《叢前黑夜》、《將你的手放在我的手心》、《電梯的鑰匙》等。
胡美寶,形體指導、演員(飾Martina/敘述者)
卓劇場聯合藝術總監,英國倫敦大學皇家中央演講與戲劇學院形體研究碩士、英國利茲大學表演及文化研究碩士、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校藝術(榮譽)學士。2020至2023年策劃了為期三年的“身體文化傳繹:系統、劇場創作與當代表演訓練方法”實踐研究計劃。
黃景業,演員(飾Alan/敘述者)
畢業於新加坡跨文化戲劇學院。曾參加國際劇場人類學學院,曾於匈牙利舉辦的第十屆戲劇奧林匹克藝術節演出《Anastasis》、參演滾動傀儡另類劇場《海島之靈之山水有靈篇》、足各藝術社“頌缽 X 詩 X 肢體戲劇《HOWL A BOWL》”。
何芷遊,演員(飾敘述者)
香港演藝學院戲劇表演學士。曾參與製作足各藝術社《HOWL A BOWL》,以及參演浪風劇社《汪汪喵喵喵喵汪》,卓劇場《喺度簽個名》,石頭公社藝術文化團體《味。變》、《消失的身影》、《勞動的人》,戲劇農莊《心洞》,澳門文化中心委約作品《在咖啡冷掉之前》。
莫群莊,演員(飾Hesther/敘述者)
自由身劇場工作者,範疇涵蓋表演、創作、戲劇教育及活動統籌。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主修表演。畢業後持續對表演藝術進行探索,先後參與不同劇場表演工作坊和體系學習。創作及參演作品包括《預.囑》、《間》、《我想行開吓……》、《快樂共和國1.0》等。
莫家豪,演員(飾敘述者)
全職劇場工作者,畢業於台灣大學戲劇學系。主要參與導演、藝術策劃、劇場技術及戲劇教育工作,亦為曉角話劇研進社“為戲而生”演出及演員培養計劃導師。劇場演出包括《裁決》、《西哈諾》、《侯貝多.如戈》、《不夢》,影視演出包括《來世還作人》、《落錯單》。
曾穎慧,舞台及服裝設計
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畢業,主修佈景設計。曾擔任佈景、燈光、服裝設計,舞台監督,演員,以及演唱會和展場裝置相關設計。佈景、服裝設計作品包括《二月廿九》、《異鄉記》、《巴士司機》、《北緯22°咖啡店》、《明年此時》、《2x1.5》、《萬大事有UFO》等。
杜國康,燈光設計
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主修燈光設計。2015年以焦點舞團《雙分子》獲選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台灣學生館作品。設計作品涵括戲劇、舞蹈、音樂劇、歌劇等,如《嘉路士一世》、《海王星》、《叢前黑夜》、《香山夢梅》、《北緯22°咖啡店》和《心洞》。
黎家維,音樂及音響設計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受文化局資助,主修音響設計。主要擔任音效音響設計、現場混音、古典錄音等。曾參與製作《不道德的審判》、《荔枝英雄傳》、《枕頭人》、《心洞》、《我想行開吓,想忘記咗呢個世界》、《螳螂捕蟬》、《狼狽行動2.0》等。
張健怡,影像構作
台北藝術大學畢業,主修導演。導演作品《塞車》獲台北藝穗節“戲劇中的戲劇”獎項。曾受牯嶺街小劇場-身體氣象館邀約擔任“為你朗讀Ⅵ”系列的讀劇導演、斯洛文尼亞盧比安納大學邀約創作演出。作品有《走開,不跟你玩了》、《海王星》、《兩韓統一》等。
孫盧利時,化妝設計
取得英國ITEC舞台及潮流化妝造型文憑。化妝設計作品包括《裁決》、《_intoTheWonderLand_》、《捉迷藏》、《送行者的煩惱》、《天上人渣》、《松樹尾》、《西哈諾》、《快樂共和國1.0》、《夢迴濤聲》、《枕頭人》、《明年此時》、《游泳池(冇水)》、《海王星》等。
廖亦敏,執行服裝設計
自由身後台工作者。曾參與澳門多個演出的後台工作,擔任舞台監督、助理舞台監督、前台及後台主任、服裝設計助理等。
馮鎮業,製作經理、舞台監督
畢業於台灣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曾參與製作夢劇社《海王星》、《路.遊.戲》、《匠木浮城》,風盒子社區藝術發展協會《離下班還早──車衣記》,詩篇舞集《舞.渡.海》,卓劇場《奧利安娜》、《平行異數》,曉角話劇研進社《明年此時》、《枕頭人》等。
劉芷蕙,執行舞台監督
全職表演藝術工作者,主要擔任執行舞台監督、空間設計及監製。曾參與卓劇場《暴風雨》、《遠方之歌》,曉角話劇研進社《裁決》、《枕頭人》,足跡《隨身誌》、《藍色時分》,澳門藝術節《海王星》、《嘉路士一世》等。
免責聲明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僅為本項目提供協調及技術協助,一切創作內容及由項目成員表達的任何觀點,均不代表本局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