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賞文章

目睹一個崩解的過程——《血親》

《血親》是葡萄牙文化藝術團體本名藝術團的作品。藝術總監維克多.胡戈.龐特斯具視覺藝術、戲劇及編舞背景,加上作品以葡萄牙作家貢薩洛.曼努埃爾.塔瓦雷斯的文本作出發點;整體作品強調畫面構圖和文字敘事線的配合,將家庭內三兄弟的相愛相殺呈現於觀眾眼前。

演出由空白的舞台展開,三名舞者穿著日常衣著,舞台上使用的道具皆是一般家居可尋的物件,像衣籃或木餐桌。縱然從一開始聲音和燈光效果已經偏向陰沉,前段的動作編排仍是齊整、統一的,彼此呼應和合作構成舞蹈組合。直至兄弟彼此坦承嫉恨甚至是殺意,舞台被剝開成一個個巨型坑洞,表面的和平亦變成具象的破落和凌亂。三名表演者除了是舞者也是演員,簡單改變身體呈現的狀態和演繹動作的方法,就將三人一體的動作由和諧變成加諸彼此的負擔。

作品於2020年發表,因疫情關係需要轉換成線上錄像作品。編舞亦因此加入一些鏡頭視覺的考量。例如舞者輪流在木枱的鏡面前凝視自己時,緩慢而有力的神情轉換,又或是三兄弟重現十七世紀卡拉瓦喬作品,關於基督犧牲的《安葬基督》油畫時,上一幕於舞台上用白粉筆寫上的“父親”二字剛好就貼在扮演耶穌的表演者旁邊。想像一下影像框架的構圖,字體的出現為油畫作品上“神聖的犧牲”落下鮮明的註腳。

根據過去的演出訪問,藝術總監龐特斯引用過托爾斯泰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每個不幸的家庭都有自己的不幸”,在幸福與不幸這光譜的兩端之間,每個創作單位、表演者、甚至觀眾對家庭關係必然有自身的、不完全能夠以邏輯和因果可解釋的看法。龐特斯向文本創作提供與家庭直接或間接的關鍵詞素材,最終演出文本的情節轉折亦不以現實時間線串連,而是透過細碎的,觸及日常生活、童年記憶及父母的對答,將愛恨糾纏不清的情感張力一步一步打開。文本結構嚴謹,卻由始至終亦只以投影方式展示,而非從表演者口中說出,呈現形式將觀眾從戲劇世界抽離,引導他們想像人物角色的處境及當中心理,像一塊塊色彩鮮明的七巧板,不同的拼湊方法都可生出各樣的舞台世界。

文:袁潔敏
倫敦中央演講及戲劇學院文學碩士。於香港不同藝術機構及劇團製作或統籌演出,並於2019年與陳庭軒等人合作組成“去劇場"。現為前進進戲劇工作坊三年共桌計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