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賞文章

人類離開以後——奇幻與現實的《叢林奇譚(再造版)》

人類小孩流落無人荒野、森林,被野生動物養大,學習求生技能,在一次又一次面對人與動物與生俱來的衝突後,漸漸成長……。這個幾近家傳戶曉的故事,也幾乎成為了一種戲劇、影視中常見的劇情套路,其源頭來自諾貝爾文學獎作家魯德亞德.吉卜林的名著《叢林奇譚》,這部發表於1894年的故事集,百多年來被改編成多個版本,包括:電影、動畫及電視劇集等,而澳門觀眾印象最深刻的,或許是迪士尼版的《森林王子》(又譯《小泰山》)。

孟加拉裔,生於英國的編舞家艾甘.漢首演於2022年的《叢林奇譚(再造版)》正正改編自《叢林奇譚》。艾甘.漢2014年曾在澳門文化中心演出過他的尋根之作《源》,印度古典卡塔克舞與西方現代舞融於一身,當然是他享譽歐美舞壇的招牌,而舞作中大量的敘事元素,舞者、舞台裝置與動畫投影共構的視覺效果更別樹一格。今次在《叢林奇譚(再造版)》這樣一個圍繞人與動物互動的故事中,艾甘.漢的“當代卡塔克”在舞者身體迅速轉換於人與動物之間發揮得淋漓盡致,動作與動物化的台詞之間譜成獨特的舞台語彙,各種動物角色的動作及造型設計辨識度極高,即使台詞來自聲響系統,觀眾也可迅速與台上的“人物”作聲畫配對。巨大的動畫投映在整個台前的透明紗幕上,讓人彷彿置身神秘的叢林之中,但手繪風的動畫線條毫不喧賓奪主,與台上表演者建構出一幅幅介乎當下與未來,記憶與想像之間的奇幻流動圖。

近兩小時的演出中,艾甘.漢並不甘於照本宣科,並將這個充滿童年記憶的文本延伸至未來,文本改編特里格.佐敦將故事的背景置於未來的西方城市,氣候暖化、水位上漲、戰事頻頻,小孩與故鄉的家人失散,孤身漂流至人類離開後的城市廢墟,在“後人類”的都市中野生動物重新佔據土地,圖書館、政府大樓、超級市場都是動物的地盤,野狼將小孩收養,還給他一名字︰莫格利。叢林的成長歷險正式開啟……

一百三十年前的原著故事訴說著人類學習與動物共存,想像歸向自然的生活。一百三十年後,已為人父的艾甘.漢在這部“再想像”中,將這個“想像”直接逼近當下,告訴我們已經不得不學習與自然共處,並必須反思到底誰會為人類離開後的世界“埋單”。

文:踱迢
1998年開始在港澳報章發表藝評,多年來持續書寫劇場、文化評論。藝術評論文章可見於“評地"網站、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網站等藝文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