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屆澳門藝術節

弦.醉

陳曦 x 澳門樂團

曲目

柴可夫斯基(1840-1893)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35
I. 中庸的快板
II. 短歌:行板
III. 終曲:極其活潑的快板

中場休息

柴可夫斯基(1840-1893)
G小調第一交響曲 作品13 (“冬日之夢”)
I. 寧靜的快板
II. 如歌般從容的慢板
III. 詼諧曲:詼諧嬉戲的快板
IV. 終曲,傷感的行板—莊嚴的快板

曲目介紹

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35

這首作品是世界小提琴曲目文獻中的經典傑作,也是如今上演率最高的小提琴協奏曲之一,在愛樂公眾的接受經驗中常與貝多芬、孟德爾頌和布拉姆斯的同體裁作品並稱“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此曲創作於1878年,當時作曲家剛結束一段不幸的婚姻,旅居瑞士,受到法國作曲家拉羅為小提琴與樂隊而作的《西班牙交響曲》的影響(“既不追求深刻,亦不循規蹈矩”),在身為小提琴家的好友科泰克的協助下完成此曲。起初作曲家將此曲題獻給當時偉大的小提琴演奏家利奧波德.奧爾並計劃請他擔任首演的獨奏,但後者認為此曲從技術實現的角度而言有諸多硬傷,因此拒絕。最終此曲在1881年首演於維也納,獨奏者為阿道夫.布羅茨基。

這部作品顯示出作曲家卓越的旋律才能和對俄羅斯民間語彙進行藝術化轉型的巧妙手筆,也是對小提琴獨奏者的高難技術挑戰。全曲採用傳統協奏曲體裁的三樂章佈局。到柴可夫斯基的時代,協奏曲的第一樂章早已不再拘泥於古典協奏曲的雙呈示部奏鳴曲結構,作曲家更為自由地採用多種手段來處理樂曲的開頭,尤其是獨奏家的進入。此曲通過樂隊的一段力度由弱至強、色彩由明變暗、情緒由平靜到激動的高潮醞釀過程導向小提琴的亮相,主部主題和副部主題都具有浪漫主義時期典型的歌唱性和抒情性。整個音樂過程充滿激動人心的起伏和對比。小提琴獨奏被給予充分的機會展示令人眩暈的技巧。G小調第二樂章相對短小,彌漫著感傷惆悵的懷舊氣息。作曲家將之命名為“短歌”,這起初是一種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世俗聲樂體裁,作曲家在此用這一名稱表示該樂章的如歌情調和詠歎口吻,與首尾樂章形成鮮明對比。音樂不間斷地進入亢奮炫彩的第三樂章,主題素材極富俄羅斯民間風味,例如歡快狂熱的主要主題的特點源自俄羅斯特雷巴克舞曲,隨後而來的相對穩健從容的插部主題則帶有烏克蘭民歌的特色。

柴可夫斯基:G小調第一交響曲 作品13 (“冬日之夢”)

十九世紀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1840-1893)是他那個時代最為全面的作曲家,其音樂創作廣泛涉獵多種體裁領域,並在各個領域皆有傳世佳作。一方面他的音樂與俄羅斯民族音樂元素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另一方面,作為俄國最早接受學院教育的專業作曲家,他也充分吸收了西歐的創作技法,由此創造出一種既有“國際化”語言、又獨具俄羅斯民族特色的富有原創性的音樂風格。

他一生共寫有六首交響曲,此外還有一首標題性的《曼費德交響曲》和未完成的《降E大調交響曲》。《G小調第一交響曲》寫於1866年,此時的作曲家從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畢業不久,剛剛應尼古拉.魯賓斯坦之邀擔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在魯賓斯坦兄長般的關心幫助下,新生活逐漸步入正軌。此曲的創作過程困難重重,並遭到作曲家以前的老師安東.魯賓斯坦(尼古拉.魯賓斯坦之兄)和尼古拉.扎倫巴的嚴厲批評。全曲創作完成之後,也是逐步介紹給公眾的:1866年12月10日在莫斯科上演第三樂章,反響平平;次年2月在聖彼得堡上演第二、第三樂章,初獲讚譽;1868年2月,全曲才在尼古拉.魯賓斯坦的執棒下得以完整首演,大獲成功。但奇怪的是,此曲的第二次上演要等到十五年之後。1874年作曲家對作品進行了一些微小的修改後將之出版,並題獻給尼古拉.魯賓斯坦。1883年這個最終版首演於莫斯科。

作曲家為自己的交響曲處女作定名為“冬日之夢”,其中前兩個樂章也有相應的標題。第一樂章“冬日旅途的夢幻”既有作曲家在俄羅斯的蕭索冬季從聖彼得堡隻身前往莫斯科的親身體驗,也是整個俄羅斯文藝想像中的典型情境。樂章呈奏鳴曲式,以年輕作曲家的清新筆調生動巧妙地描抹出茫茫雪原上馬車奔馳的景象,清脆的銀鈴聲隨風飄蕩,馬車夫的民歌質樸悠揚。第二樂章“荒涼潮濕的土地”(降E大調)傳達出作曲家對“妙不可言的陰鬱天氣”情有獨鍾。開頭深情憂鬱的序奏主題來自作曲家的交響幻想曲《暴風雨》(作品 18,1873)中的愛情主題。隨後雙簧管奏出帶有俄羅斯風味的孤獨主題,巴松管和長笛予以呼應和環繞,這是柴可夫斯基日後成熟風格的典型筆法。第三樂章(C小調)是全曲中最早寫成的樂章,因作曲家在此重拾其學生時代的習作《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 80,1865)的第三樂章,進行大量修改,將原來的三聲中部替換為圓舞曲風格的新主題,這是柴可夫斯基所寫下的第一首傑出的管弦樂圓舞曲。第四樂章篇幅最長、起伏最大、最富戲劇性、音響最豐滿宏偉。引子和呈示部均引用了一首俄羅斯民歌《花兒紅了》。樂章多處運用賦格式的對位寫作,尤其是在發展部。最終管弦齊鳴,鐘聲鼎沸,全曲在輝煌壯麗的高潮中收尾。

文:劉丹霓

藝術家及團體簡介

廖國敏,指揮

澳門樂團首席客席指揮及藝術顧問、澳門國際音樂節節目總監及香港管弦樂團駐團指揮,2022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委任為太平紳士。曾獲美國《費城詢問報》譽為“令人矚目的指揮奇才”,2014年在法國巴黎國際史維特拉諾夫指揮大賽勇奪亞軍及觀眾大獎,並獲美國費城交響樂團委任為助理指揮,是為該團史上首位華人助理指揮。

廖國敏活躍於國際舞台,近期重要演出包括在香港管弦樂團的音樂會中為國家主席習近平獻技;獲邀指揮維也納交響樂團,為該團樂季音樂會上首位華人指揮;獲法國政府委派與圖盧茲國家交響樂團出訪沙特阿拉伯等。因其在文化藝術等多方面所作之貢獻,曾獲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文化功績勳章。2021年獲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2022年獲頒第十六屆香港藝術發展獎之“藝術家年獎”。

陳曦,小提琴

中央音樂學院管弦系副教授及青年小提琴演奏家,畢業於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及耶魯大學音樂學院,曾師從多位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及音樂教育家,包括林耀基、王冠、趙薇、隋克強、薛偉、約瑟夫.蕭維斯坦及姜孝等。

2002年以十七歲之齡勇奪俄羅斯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小提琴組銀獎(當屆比賽小提琴組之最高獎項),成為該項比賽最年輕的首獎獲得者。權威的英國古典音樂雜誌《The Strad》稱他為“一位擁有強烈個性、極其光彩輝煌的演奏家”。近年活躍於國內外的音樂舞台,以獨奏家的身份與世界著名樂團合作演出及舉行大師班,其足跡遍及亞洲、美洲及歐洲多國。

陳曦目前使用一把1690年由彼得羅.瓜奈里製作的小提琴,由中國周氏收藏家贊助。

澳門樂團

澳門樂團是本地的職業音樂表演團體,融匯中西文化,演繹古今經典。澳門樂團前身為澳門室內樂團,1983年由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區師達神父等創辦,2001年7月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將樂團擴建為雙管編制的管弦樂團,定名為澳門樂團。自2022年2月1日起,樂團由特區政府全資擁有的澳門樂團有限公司負責營運,未來將持續提升專業水平,為市民和遊客帶來高質素及不同類型的古典經典音樂活動。

澳門樂團

第一小提琴
王亮(代理樂團首席)
后則周(代理樂團副首席)
王粵 ++
曹慧
邢慧芳
李思蕾
楊柯岩
周琛
陳琰樂
王灝
吳宇彤 *
徐春淅 *

第二小提琴
李娜 **
韋特.普拉錫格
羅婭
梁木
郭康
王笑影
李文浩
鄭麗琴
徐陽
施為民

中提琴
肖凡 **
李峻
金基烈
呂瀟
李月穎
袁菲菲
陸仲坤 *
何揚晴 *

大提琴
呂佳 **
張太陽
馬高.告魯克
魯岩
閻峰
鄺葆莉
鍾國玉
拉狄.奈華德

低音提琴
蒂博爾.托特 **
陳超
張豐哲 *
何家碧 *
沈傑 *

長笛
翁斯貝 **
黃竣琛 *
林怡君 *

雙簧管
開賽 **
張嘉芳 *

單簧管
米高.傑弗里.科比 **
李啟健 *

巴松管
容正先 **
朱武昆

圓號
吳天遐 **
邱芯怡 *
Reynald Eric Yannick Parent *
李建達 *
阮卓軒 *

小號
大衛.胡歐 **
王辰光 *

長號
何子言 *
Aaron Joseph Albert *

大號
Micky Leo Wrobleski *

定音鼓
Dave Burns ##

打擊樂
曾曉文 *
馮陳梓惠 *

** 聲部首席
++ 代理聲部首席
## 客席聲部首席
* 客席樂師

 

免責聲明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僅為本項目提供協調及技術協助,一切創作內容及由項目成員表達的任何觀點,均不代表本局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