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屆澳門藝術節

土生土語話劇《砂煲罌罉嘉年華》

澳門土生土語話劇團

角色及演員

(按出場次序)

大哥大:李文度
安尼托:施耀明
雲姨:賈蓮達
瑪菲姐:包淑儀
傑仔:盧建燐
咪姐:飛蓮娜
芙烈薘:Joana Freitas
湯瑪士:施若瑟
阿劍:賈利安
丹尼:盧培良
王生:鄭倩濠
天使寶貝:梁翠瑜
毛利修:João Picanço
蘇珊娜:魏珍妮
刀仔:龔仕鵬

其他參演者(按外文姓名字母順序)
文禹縈梁婧雯蔡文瑜Diogo Carlos Bosco Sales Ritchie秦嘉賢盧帥燐簡嘉慧潘凱菱Pedro Lobo DurãesTiago Araújo

劇情簡介

隨著澳門陸續放寬多項防疫措施,入境旅客人數持續增長。某個街區獲選為嘉年華活動試點,將舉辦一系列綜合文藝表演節目,為小城增添活力。這個計劃的消息傳出後,坊間好評如潮,街區的居民摩拳擦掌、絞盡腦汁構思最精彩的表演。然而,為了吸引更多觀眾參與,主辦方竟然邀請了一位外地藝人來表演,這使當區居民感到驚訝……

關於澳門土生土語

Patuá(澳門土生土語)或língu maquista(澳門語)是一種源自古老葡萄牙語的混合語,加入多種不同語言的詞彙,包括馬拉語、西班牙語、卡納拉語(果亞語言),以及後來加入的英語。普遍認為澳門土生土語約在十七世紀中期出現,且自十九世紀開始從粵語引入了不少新詞語和慣用語。

澳門土生土語僅在有限的語境中使用,例如與街坊鄰里和家人交談。後來有人認為土生土語是不正確的葡語,使其被忽略,並遭社會蔑視。

然而,澳門土生土語仍被保留在婦女的世界。因為在傳統上,婦女大部分時間留在家中,不需要外出與其他人交際。因此,澳門土生土語也被稱為“婦女的語言”。

儘管澳門土生土語被逐漸淘汰,但仍在個別語境中使用——它成為了嘲笑、諷刺的語言,是批評社會時事的工具,也是人們對抗權勢的聲音。澳門土生土語更會在戲劇世界裡重現影響力,不但能令觀眾發笑,更能毫無遮掩地揭露最赤裸的事實。

邁向百年:土生土語話劇

誕生於澳門的土生土語話劇,有著西式雜誌話劇的特質,加上輕歌劇的表演形式,屬詼諧幽默劇種。它以澳門獨有的土生土語作為主要演出語言,最早被刊登的劇本顯示演出日期為1925年2月18日,故估計其歷史逾百年。

土生土語話劇的演出劇目均為原創作品,題材取自澳門,包括民間習俗、中西文化交流、社會要聞和人文生活,擁有社區劇場的特色。傳統的土生土語話劇參與者主要來自土生葡人社群,配合演員惹笑的對白和浮誇的動作,反映人生百態。

土生土語話劇的發展史可分為三個階段,初期階段的代表劇目包括《新潮媳婦》、《1874風災後》、《鰥夫們》和《蘿莉塔》;中期階段的代表劇目包括《下士也是人》、《Chencho,近來好嗎?》、《妹妹的孫》及《一名老人》;而現代土生土語話劇的代表劇目包括《老豆孭鑊仔享福》、《桃源之村》、《熊到發燒》、《茶夢傳》等。

保育與傳承

土生土語話劇的演出語言土生土語為口頭語,屬葡亞混合語種,早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瀕危語言”,故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育和傳承工作可謂刻不容緩。土生土語話劇的演出曾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一度中止,幸有一眾土生葡人於1993年將其復興,更成立澳門土生土語話劇社,為大眾帶來一年一度的演出。為了讓更多人對此傳統戲劇產生興趣,土生土語話劇在形式和製作上與時並進,加入了現代社會議題、多元演繹方式及舞台科技,其演員和參與者亦由土生葡人社群擴展至澳門不同的文化社群。現代劇目結合傳統表演形式,包括舞台上誇張的腔調變化、詼諧的台詞和浮誇的肢體動作,展現了澳門土生葡人樂天的文化特色;同時,透過加入中文、葡語和英語對白,展現了澳門多元文化融和的社會現象。

為了讓年輕人對土生土語話劇產生好奇心,演出亦加入了微電影以豐富觀感和加深觀眾對澳門傳統戲劇的認識。

話劇與您

於2021年,土生土語話劇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其生動有趣、高潮迭起的爆笑場面,是認識澳門社群文化和歷史的方法之一。劇目中巧妙的故事結構,與澳門人息息相關的題材,往往帶予觀眾意想不到的奇妙觀賞體驗。

文:黎若嵐
澳門土生文化研究者、土生文化研究學會創辦人及理事長、“Belamaquista:大家的土生文化”和“‘來一點土生土語’學字卡”發起人。

藝術家及團體簡介

飛文基,編劇、導演、作曲、作詞、編曲

澳門出生,澳門執業律師及澳門土生土語話劇團創團成員,自學表演藝術,並擔任演員。三十年來,幾乎所有該話劇團的作品皆由他編寫和執導。飛文基熱衷於研究澳門土生土語,在2001年與阿倫.巴斯特教授合作出版了《澳門土生土語詞彙表》。他認為澳門土生土語能凝聚澳門土生葡人社群,並相信話劇演出能有效推廣和引起公眾對澳門土生土語的興趣。

白承志,錄像導演

澳門出生,畢業於葡萄牙天主教大學藝術學院,現從事廣告導演和編劇。他的作品曾獲選在多個葡萄牙短片藝術節或本地影展中放映。自2005年開始執導澳門土生土語話劇團的短片。

澳門土生土語話劇團

1993的10月30日,一群澳門土生土語愛好者展開了一項不被外界看好的計劃。澳門土生土語話劇團以“為生存而復甦”為理念,舉辦了首個演出。從未接受過任何演藝訓練的一眾團員,鼓起勇氣踏上舞台,展現出無比決心和熱忱。本著“先做後學”的精神,話劇團迎來三十周年紀念。

1993年,話劇團在歷史悠久的崗頂劇院演出首齣澳門土生土語話劇《見總統》。從小型演出到今天在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演出,可見話劇團的觀眾人數及觀眾層面不斷擴大。初期的澳門土生土語話劇是專為土生葡人而設,現已轉為面向普羅大眾,越來越多華人及外籍人士前來觀賞澳門土生土語話劇,證明土生葡人的幽默感愈來愈具吸引力。

話劇團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1993年至1999年,這亦是最令人懷念的階段。當時的話劇仍沿用過去的傳統演出形式,帶有已故若瑟.山度士.飛利拉的獨特風格。

第二階段是在2000年至2005年。話劇團的作品仍帶有懷舊色彩,但加入了中文元素——廣東話對白,這對於澳門土生土語話劇而言是一個重大的革新。與此同時,話劇團率先為話劇演出製作字幕。

第三階段是在2006年至2015年。話劇團在演出中加入多媒體元素和短片,提高了藝術性和娛樂性,並帶來了新形象。此外,演出內容改為反映日常生活及社會弊病。話劇團重拾澳門土生土語話劇的使命——諷刺和批評社會時弊。

第四階段是從2016年至今。話劇團在演出中加入原創音樂元素,令澳門土生土語話劇成為了諷刺時弊的音樂劇。

三十年的幽默、友誼和共同學習——這些年來,不少人參與過話劇團的演出,部分人更由此踏上了演藝工作的道路。

他們的參與對提升公眾對土生葡人文化的認識和興趣作出了巨大貢獻。今天,當談及並對土生葡人文化和語言進行學術研究時,不得不提澳門土生土語話劇團的演出。2021年土生土語話劇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其保護單位為“澳門土生土語話劇社”(澳門土生土語話劇團)。

澳門土生土語話劇團將繼續奉“澳門土生土語是澳門土生土語話劇團的靈魂,澳門是它存在的原因”為最崇高、最真誠的格言。

李文度,演員(飾 大哥大)

澳門出生,1972年移居巴西,退休後回澳門定居。他是聖保羅澳門之家創會會員,曾參與多項社區活動,並積極推廣土生文化和美食;2000年至2002年間擔任聖保羅澳門之家主席。他熱愛體育運動,尤其鍾情草地曲棍球。他亦是本地樂隊The Thunders的創辦人之一。

施耀明,演員(飾 安尼托)

澳門紅十字會義工,熱愛澳門土生土語,2012年加入澳門土生土語話劇團,熱衷參與演出。今年是他第十二次參演澳門土生土語話劇。

賈蓮達,演員(飾 雲姨)

退休前工作於澳門郵電局,喜愛游泳和體操,以及熱愛烹調土生美食。她自幼接觸土生土語,於2006年加入澳門土生土語話劇團,參加當年《桃源之村》演出。此後持續參與土生土語話劇演出。

包淑儀,演員(飾 瑪菲姐)

澳門土生土語話劇團創立人之一,多年來負責話劇團的行政管理工作。於1993年首次踏上土生土語舞台,參與《見總統》一劇的演出。直至今日,她一直參與話劇團的不同演出。包淑儀曾隨話劇團前往不同國家表演,如美國三藩市、巴西聖保羅、葡萄牙波爾圖和里斯本,更曾到馬六甲出席“澳門展館”開幕禮。

盧建燐,演員(飾 傑仔)

澳門土生土長,曾多次獲邀擔任學校不同活動的大會司儀並參與學校的話劇演出。他於2016年首次參與澳門土生土語話劇團演出,進一步加深對話劇演出的興趣。這是他第三次正式演出澳門土生土語話劇,他表示透過演出,可以同時訓練演技和學習土生土語。

飛蓮娜,演員(飾 咪姐)

澳門土生土語話劇團的資深團員,熱愛舞台,也熱愛演出帶來的刺激體驗。1994年在《畢哥去西洋》首次演出,隨後參加了話劇團幾乎所有演出的幕前或幕後工作。她相信透過話劇宣傳澳門土生土語是保存這種獨特語言的最好方法,不僅能讓土生葡人社群接觸這種語言,更能讓社會大眾瞭解澳門土生土語,並引起他們的興趣。

Joana Freitas,演員(飾 芙烈薘)

出生於葡萄牙波爾圖,2010年首次來澳。學習中國武術十多年,曾入讀北京體育大學。其後轉換跑道,畢業於新聞系,曾任職記者及編輯。Joana是本地樂隊Concrete/Lotus的主音,這次是她繼《護爸使者》、《當家一天》及《同船一心》演出後第四次演出澳門土生土語話劇。

施若瑟,演員(飾 湯瑪士)

科英布拉大學電腦工程學士及碩士,現為商業學校同學會會長、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座堂歌詠團成員及國際項目管理學會志願者。2013年加入澳門土生土語話劇團,他認為澳門土生葡人的人數不多,懂得土生土語的更是少數,因此參與土生土語話劇演出十分重要。同時,他認為話劇團努力展現澳門特色。

賈利安,演員(飾 阿劍)

加入澳門土生土語話劇團多年,曾先後十多次參與演出。他認為雖然每次演出都需要長時期的排練,但每當聽到觀眾的掌聲和笑聲,他都會感到很高興。為他而言,演出是一個不斷學習的旅程。

盧培良,演員(飾 丹尼)

曉角話劇研進社前社員,現經營媒體製作公司及從事幕後工作。近年走到幕前,演出政府部門的活動宣傳片和培訓教育短片,以及擔任澳門電視台休閒節目的客席主持。2004年首次客串演出澳門土生土語話劇,此後每年皆參與澳門土生土語話劇團的年度演出。

鄭倩濠,演員(飾 王生)

資深話劇演員,現為曉角話劇研進社和澳門文化藝術協會的社員,曾多次參與土生話劇團演出。自2018年參與澳門土生土語話劇演出後,今年再度參與演出。近年亦曾演出其他類型的劇場作品如《夢迴榮祿第》及《風雨守衣箱》等。

梁翠瑜,演員(飾 天使寶貝)

曉角話劇研進社宣傳經理及監事會成員,別名豆豆。她曾修讀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舉辦的持續藝術教育課程,又曾修習幼兒遊戲小組導師及社交訓練員培訓課程。她曾於澳門演藝學院、藝術中心及不同社團機構擔任戲劇導師、形體導師,或負責編導創作、攝影及錄影製作、項目策劃統籌等工作。

João Picanço,演員(飾 毛利修)

出生於葡萄牙阿格達市,在葡萄牙曾任職體育記者。六年前來到澳門,在澳門電台葡文台擔任記者。João獲飛文基邀請加入澳門土生土語話劇團,並對此充滿期望。他已能聽懂大部分土生土語,現仍持續學習如何說土生土語及演繹土生土語話劇。

魏珍妮,演員(飾 蘇珊娜)

自1999年首次參與澳門土生土語話劇團的演出後一直關注澳門土生土語,她於2019年再次加入澳門土生土語話劇團,並視這為她其中一項重要的成就。她與祖父母和家中長輩關係密切,至今仍記得長輩用澳門土生土語作日常溝通。

龔仕鵬,演員(飾 刀仔)

在澳洲悉尼取得政治及社會科學學士學位,並於2006年回流澳門。他一直積極保存澳門土生土語及土生葡人文化,包括參與澳門土生土語話劇團演出及製作音樂錄像等。他以土生葡人的身份自豪,並熱衷於推廣澳門土生土語話劇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免責聲明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僅為本項目提供協調及技術協助,一切創作內容及由項目成員表達的任何觀點,均不代表本局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