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屆澳門藝術節

虛擬實境劇場《給下一輪(虛擬)盛世的備忘錄2.0》

卓劇場藝術會 x Paprika Studio

節目介紹

威尼斯商人馬可.孛羅經絲綢之路來到大元帝國的首都,到皇宮謁見大汗忽必烈,向他講述沿途所見的城市風光。通過一段又一段城市遊記,旅行者和帝王走入一個對話迷宮,二人討論記憶、符號、欲望和死亡的意義。最後,思辯的語言幻化成一盤又一盤棋局。

在二人對話期間,觀眾將戴上虛擬實境眼罩,跟隨人工智能助理進入虛擬實境,遊走於馬可.孛羅曾經到訪的、如幻似真的虛構城市,感受虛擬旅遊的樂趣。

 

注意事項:
1. 本節目只限十三歲至六十五歲,以及不屬於以下類別之人士參與:
 – 孕婦、患有心血管疾病或重病之人士;
 – 患有癲癇症之人士;
 – 患有結膜炎或其他傳染性眼疾之人士;
 – 其他已知不適宜體驗虛擬實境(VR)技術之人士。
2. 個別人士使用虛擬實境眼罩可能會產生暈眩、噁心症狀,請務必衡量身體狀況及健康情況。如屬觀眾自身危險行為所衍生之狀況,概由觀眾自行負責。

導演的話

甚麼是真實?

劇場和虛擬實境有許多共通之處。你知道舞台上一切都是“假”的——演員演戲,處境虛構,但情感和行動要真實;佈景寄托空間想像,劇場本身就是虛虛實實的凝思。比較其他藝術媒介,虛擬實境像是嬰兒般,處於非常初步的階段。作為創作或思考的起點,虛擬實境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宣言——真實和虛構並不是兩極,兩者是層層疊疊的辯證。你可以從哲學的角度探索真實的本質問題,但作為創作媒介,我最感興趣的是,它可用來說甚麼故事?如何跟“現實”世界產生關係?可激起甚麼想像?甚至是甚麼情感?

你將體驗到的,不只是一段360度影片,而是由電腦實時合成,有互動成份的場景。視覺上,這些場景跟“真正”現實仍有遙遠的距離,但它容許你參與其中,像最近流行的沉浸式劇場。技術上,現在的虛擬實境與電影《22世紀殺人網絡》或《挑戰者1號》描述的世界仍然相距甚遠,但概念上,沉浸式虛擬世界已經存在,正等待我們進入。

我會說,真實是一層一層的。透過演員、劇場或虛擬實境,我們逐層深入——所謂創作就是這樣的過程。虛擬實境之父傑倫.拉尼爾曾說過,他經歷過最奇妙的虛擬實境體驗,並不是戴上虛擬實境眼罩的時候;而是每次除下眼罩後,在回到“現實”的那一刻,重新體驗這個“現實”的一切——這體驗與劇場經驗何其相似。

文:楊振業

藝術總監的話

卓劇場一直以“創作、實踐、交流”為宗旨,由探討個人身份、社區和文化之間的關係出發,創作出兼具創意與不同形式、且富人文精神的作品。藉著對劇場不設限的探討手法,透過與各界藝術家合作,實踐對新題材和表演模式的發掘、探索和發展。

藝術與劇場一直扎根於人類精神狀態的演變,並反映世界狀況與人的關係。科技與生活已達至前所未有的交疊,甚至“入侵”意識、“進入”元宇宙,在虛擬空間裡的一切情感可能比“現實”更“真實”。要麼接受改變,要麼回歸盡量減少被“入侵”的接觸,那一道“真實”如何界定?如何掌握?而當一百個人的“真實”有超過一百個理解時,我們還能找到分享的語言或往心裡去的共感與經歷嗎?

或許是無所謂的,或許現世代大多的經驗都是碎片式的、如曇花一現、浮雲般的存在。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完全理解另一個人,甚至連本人也未必完全了解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體驗是難以描述的,就如浮在雲上的一個個城市;唯有身體真切接受過,累積一次次相類似的感受,然後學會選擇。所有這些在意識內迴旋、再三被震動的共感,讓我們不只“知道”——所有這些連接讓我們更能立足於虛擬與現實之間,發現所嚮往的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謝謝相識及合作多年的伙伴楊振業,一起走進劇場空間。

文:葉嘉文胡美寶

藝術家簡介

楊振業,導演、文本、虛擬實境影像設計及製作

畢業於香港大學計算機工程系,現為多媒體設計師及劇場導演,作品包括:運用動態捕捉技術呈現1960年代香港的《所有記憶都是潮濕的》、糅合虛擬實境和沉浸式劇場的《給下一輪(虛擬)盛世的備忘錄》、探討虛擬與現實道德底線的《禁式極樂園》、以現場拍攝重現小津安二郎靜謐優雅電影美學的《小津風景》等。2014年獲亞洲文化協會獎助計劃贊助往美國紐約考察當地新媒體與劇場藝術。2018年至2020年間任香港演藝學院科藝製作系高級講師。

葉嘉文,藝術總監、演員

卓劇場聯合藝術總監,費登奎斯方法“動中感悟”課堂認證導師。曾參與卓劇場作品包括:《夢迴濤聲》、《快樂共和國1.0》、論壇劇場《喺度簽個名》、《遠方之歌》、論壇劇場《在家.工作》、《平行異數》、《一堂課.澳門》、《奧利安娜》、《叢前黑夜》、《虛域》、《將你的手放在我的手心》。亦曾參與其他劇場作品,包括《“島物詩遊”也斯進劇場》、《午睡》、《哥本哈根》、《大世界娛樂場》、《告別:身體十六章》、《四川好女人》。

胡美寶,藝術總監、演員

卓劇場聯合藝術總監,劇場導演、演員、形體編導,英國倫敦大學皇家中央演講與戲劇學院形體研究碩士、英國利茲大學表演及文化研究碩士、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藝術(榮譽)學士。其演出作品曾在亞洲、美洲、歐洲多地上演。2008年至2011年間任教於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2013年至2014年於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擔任講師。近年參與作品包括《尋/常》、《奧利安娜》、《叢前黑夜》、《虛域》、《人在她城》。

陳瑋聰,演員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演出畢業作品《李逵的藍與黑》獲第二十二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整體演出及十大最受歡迎演出。藝團Common Ground及樂團The Interzone collective成員,2016年創作舞讀劇場作品《無語鹿》,糅合詩、手碟音樂與形體。近期演出包括《愛在蔓延時》、《18種發聲與失聲的方法》、《身體印記II:眾觀》。曾參演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天邊外劇團等多個劇團演出。

陳宇軒,虛擬實境影像設計及製作

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系,從事遊戲及互動體驗創作。比較單向說故事,他更想以互動遊戲為玩家帶來獨特體驗。曾為《離騷幻覺》製作虛擬實境,以投影混合舞蹈現場表演。現為香港遊戲開發團隊Gamestry Lab合辦人,其獨立遊戲《Balance Breakers》及《CyberMeow2048》曾在日本,以及香港和台灣等多地展出。

林嘉碧,舞台設計、服裝設計

劇場自由身舞台佈景及服裝設計工作者,英國皇家威爾斯音樂戲劇學院劇場舞台設計碩士,並獲溫布頓藝術學院劇場設計文憑。其作品曾在亞洲和歐洲多地上演。近期設計作品包括《尋/常》、《舞.渡.海》、《我的換樓秘笈》、《在咖啡冷掉之前》、《從記憶看見你》、2019年布拉格劇場設計展澳門參展作品《Who We Are?》。

張偉杰,燈光設計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主修燈光設計,修讀課程期間獲澳門文化局資助。近期燈光設計作品包括《錐心之痛》、《嫲嫲的寶箱》、音樂劇《北緯22度咖啡店》、《約人在聽audītŭs》、多媒體互動裝置《間》及《洗濯万華機》。

陳銘健,音樂及聲音設計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主修音響設計及音樂錄音。曾為香港多個藝團的演出擔任現場混音及音響統籌,合作藝團包括演戲家族、春天舞台、W創作社。憑作品《Empty》獲得第十六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音響設計。近期音響設計作品包括《九聲》、《浮生記》、《男女男女男》、《孔乙己》。

孫盧利時,化妝設計

全職化妝造型師、導師,獲英國ITEC舞台及潮流化妝造型設計文憑。近年作品包括《明年此時》、《北緯22度咖啡店》、《游泳池(冇水)》、《在家.工作》、《驢得水》、《海王星》、《人人超級市場》、《九聲》、《披著白毛毛的小妖怪》、《青蛙求王》、《玫瑰少年》、《山羊》、《親密的疏離》、《平行異數》、《魔笛》等。

方茜,監製

劇場監製、統籌及行政。近年參與作品包括《枕頭人》、《明年此時》、《尋/常》、《遠方之歌》、《遺城詩路》舊城漫遊藝術節、《游泳池(冇水)》、影集式劇場《過界偵探社》EP. 1。

莫群騫,助理監製

自由工作者,主要擔任行政、協調、統籌及監製等工作。近年參與作品包括《尋/常》;《藍色時分》、《蘩漪4.48》、《Jam with the City》、《框框》網上一人一故事劇場演出系列。

沈敏琪,製作經理

具多年舞台製作丶技術及管理經驗,現為米製作技術及製作總監,亦有任教舞台管理及製作課程。

林永健,舞台監督

生於澳門,赴外遊學。回澳後從事各類活動策劃、接待、舞台管理及技術工作,現於米製作擔任製作經理。近期參與作品包括《尋/常》、《嫲嫲的寶箱》、《游泳池(冇水)》、2021澳門當代舞展及交流平台、《在家.工作》、“內港、氹仔文化深度遊.戲”《故事小販》、《逆光》。

劉芷蕙,執行舞台監督

全職表演藝術工作者,主要從事執行舞台監督、空間設計、道具設計及監製。近年參與作品包括《藍色時分》、《蘩漪4.48》、《詞話人間》、《嘉路士一世》、《梅田宏明雙舞作》、《明年此時》、《在咖啡冷掉之前》、《浮生記》、《平行異數》、《奧利安娜》。

 

免責聲明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僅為本項目提供協調及技術協助,一切創作內容及由項目成員表達的任何觀點,均不代表本局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