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賞文章

尋找自我之旅——簡評話劇《離去》

初夏,中國國家話劇院上演改編自美國當代劇作家奈戈.傑克遜的同名劇作《離去》,結合“李爾王”、“阿茲海默症”、類似契訶夫《三姊妹》的“姊妹情愫”,讓《離去》在這個逐利的年代閃現出親情的溫暖,讓人感受到愛的力量。

《離去》把原著中男主人公埃略特.普林莎士比亞研究專家身分改為專門演出莎士比亞戲劇(下稱“莎劇”),尤其擅長扮演李爾王,並對莎劇有所研究的學者型演員。這樣的改編,是為了讓中國觀眾對劇情有一個更好的適應。《李爾王》片段不斷插入,戲中戲形式,使該劇充滿了感性的莎劇色彩。

《離去》展現了老年埃略特患上阿茲海默症後,他的靈魂(“影子”一角)與他漸漸衰老的身軀、記憶不斷對話。任誰也無法抗拒時光之箭,不論曾經多麼輝煌、多麼偉大,終歸於虛無。而“眼睜睜,把萬事全拋”,於每個人的內心來說,都是極為痛苦、極為無奈的。

與《李爾王》相對應,埃略特有三個女兒。患上阿茲海默症的他誤把三個女兒的名字叫成李爾王那三個女兒的名字,甚至在幻覺中用李爾王的台詞與她們對話。李爾王的大女兒、二女兒不孝,三女兒替父報仇,慘遭殺戮。與李爾王的女兒們不一樣的是,埃略特的三個女兒儘管各有各的毛病,之前也互生嫌隙,但最後互相諒解,親情戰勝了一切。

《離去》是一次尋找自我之旅。埃略特糾結在自己與李爾王之間,把“戲如人生”、“人生如戲”融入自己的生命,人戲不分。當他看見大女兒艾爾瑪時,叫她“高納里爾”(李爾王的大女兒),艾爾瑪斷然否認;當他看見二女兒里茲時,叫她“里根”(李爾王的二女兒);當他看見三女兒考狄莉婭時,叫她“考狄莉婭”,與李爾王三女兒考狄莉婭同名的三女兒沒有詫異之色。此時,二女兒里茲說了一句:“你覺得,這是爸爸在叫考狄莉婭,還是李爾王在叫考狄莉婭?”這是多麼富有哲理思辨的台詞啊?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這些命題,令古今中外無數人迷惑,這是全人類共同的困惑。

人總是在不斷發現自我、尋找自我,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內地“尋根文學”掀起當代最大的一撥尋找自我思想浪潮。在《離去》一劇中,“尋找自我”也是它給予觀眾最深刻的思索之一。埃略特一點、一點遺忘過去的輝煌,同時也包括他因為患上阿茲海默症,在舞台上忘詞的尷尬、狼狽……最終,如三女兒考狄莉婭所說:“在你們眼裡他是個病人,在我眼裡他是個嶄新的人”。劇末,“影子”的離去,象徵著那個偉大的莎劇演員、莎劇專家埃略特的離去,可他以另一種形態——困在阿茲海默症中的人生活著,那是一種近乎孩提的狀態。他不再痛苦,不再糾結,不再為塵世間的一切而煩躁。他成了一個“新人”——這亦是一個真實的自我,拋去了社會光環的自我。

大女兒艾爾瑪最初給觀眾的印象,是刻板、老氣的中年婦女,有著近似老處女的怪異氣息。三個女兒中,艾爾瑪一直陪父親住,深知阿茲海默症病人給家人帶來的各種麻煩。她經濟收入不高,對里茲要把房子賣了,送父親去高價養老院的提議深為反感。當幻覺中的父親與她交談,勸她不要逃避社會時,我們感覺到她從事教育工作而不被父親理解,被父親認為平庸;和妹妹爭執時,艾爾瑪忽然大聲對里茲說道:“你知道生活中有多少東西是我不喜歡的嗎?”由此可見,作為長女,艾爾瑪沒有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愛,所以她不自信,她早早習慣接受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我想,這也是她無法出嫁的一個心理原因。

二女兒里茲活得灑脫,雖然只是一個三流小明星,可對生活有熱情,並且還不時貼補家裡。她的自私在於不肯回家照顧父親,成天沉迷於追名逐利。三女兒考狄莉婭,是全劇中變化最大的角色。她從小備受父母寵愛,但生活放浪形骸,十足一個問題女孩。與父親的親情,喚醒了她的家庭責任感。劇末,考狄莉婭主動承擔了照顧父親的重擔,並與姊姊和解,從前的誤會冰釋前嫌。

《離去》,人的生命乃至靈魂的“離去”,是必然的,而人類的親情卻是永恆的。

 

喬宗玉:〈尋找自我之旅——簡評話劇《離去》〉,《中國藝術報》,2014年6月30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