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秋季刊

詳細資料

標題
十七世紀漢字在歐洲的傳播
作者
張西平、胡文婷
簡介

在中國文化西傳的過程中,漢字的西傳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西方人的漢語學習和研究也是首先從認識漢字開始,而後逐步進入對漢語語法的研究。大航海後,西方人對漢字的認識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大背景下所發生的一種文化相遇。對西方人這一認識過程我們應放在中西文化交流史這個大背景下考察。東亞漢字文化圈由來已久。當葡萄牙人越印度洋來到澳門,西班牙人越太平洋東來後首先到菲律賓,並開始在菲律賓刻印中文書籍,耶穌會則首先進入日本,西人已經進入漢字文化圈。這樣我們對西人的漢字的認識歷史考察時應將眼光擴展到整個東亞。“相對封閉而單一的傳統研究模式不足以獲得對於歷史的完整認識與理解。[⋯⋯]

決不能自囿於國境線以內的有限範圍,而應當置於遠東、亞洲乃至整個世界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並相互印證。”筆者認為,漢字西傳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對漢字認識的描述階段,最早來到東亞的傳教士們見到漢字,開始在書信中向歐洲介紹和描述漢字,從而為後來在歐洲呈現漢字字形打下了基礎。第二個階段是漢字呈現階段,在歐洲介紹東方的書籍中開始出現漢字,由簡到繁,由少到多,從而使歐洲人在書本中看到真正的漢字,為其後來的漢字研究打下了基礎。第三個階段是對漢字的研究階段,在歐洲開始有了較為系統的研究漢字的文章和著作。

本文以17世紀漢字西傳歷史為線索,對這一時期西方對漢字的研究暫時不做展開,筆者將另撰論文研究。本文的中心是要歷史地再現漢字在17世紀歐洲的出版物中是如何呈現的,祇有摸清這段歷史,才可以為今後的進一步研究打下基礎。目前學術界對此雖有一定的研究,但大多不夠系統,且疏漏較多。本文試圖做一次系統的梳理。

關鍵字
-
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