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先生【編者按:原稿對“馬英九”之尊稱悉用臺灣官方稱謂,本刊悉以“先生”之尊稱付排,謹此說明。】於2009年提出了“識正書簡”的概念,引起各界討論。臺灣政、學界與民間對正、簡字的問題,其實思考已久,論述豐碩。然於民間正、簡字的實際狀況並未見明確參照數。
鑑此,澳門語言學會發起“兩岸四地漢字認知及使用狀況調查研究”,本文為臺灣地區之調查報告。調查結果顯示,在臺灣地區,過半的民眾認識簡體字,而大部分民眾祇略懂得寫簡體字。由於臺灣地區的多數學校很少使用簡體字教學,所以臺灣學生較少機會從學校接觸簡體字,因此也較少機會從小接觸簡體字。大部分民眾都是通過網絡和書籍這兩個途徑接觸簡體字。臺灣地區受訪者中,有94%的人認為臺灣的學校無需改以簡體字教學,反映了大部分臺灣民眾並不認為簡體字可能成為臺灣的主流字體,也不希望孩子從小學習簡體字。在兩岸開放交流後,臺灣民眾多能在旅遊景點和其他的公共埸所看到簡體字。
大部分在臺灣地區生活的人認為,簡體字和正體字寫法不同的字較多,兩種字體在寫法上差別較大。近九成 (86%) 的受訪者認為從文字功能、文化傳承、視覺藝術等多方面認為正體字比簡體字優越,並認為簡體字則破壞了漢字造字原則、藝術性和科學性。但在兩岸交流需求下,有意願學習簡體字的受訪者近乎 五成,可見雖然大部分臺灣民眾並不認同簡體字,但他們仍然認為有學習簡體字的需要與動機,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的臺灣人民不認為學習簡體字是困難的。
此外,七成的臺灣受訪者認為兩岸四地沒有統一文字的必要,統一文字也不會促進兩岸四地人民在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假使統一文字的話,大部分人都會選擇正體字。而問卷中常見一百個簡體字,受訪者於識讀上有近五成以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