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年冬季刊

詳細資料

標題
明清時期來華歐洲傳教士中國語言學習活動勾沉
作者
葉農
簡介

明清時期來華傳教的各修會的傳教士,在赴內地傳教時必須學習中國語言才能進行傳教,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但這些傳教士在何處及如何學習中國語言,學術界卻有不同看法。澳門學者劉羨冰說:“羅明堅、利瑪竇等就先後在1580 年、1582 年來到澳門,集中精力學漢語。自此以後,凡東來的教士,大多集中在澳門先學漢語,認識中國。這成了習慣,後來還形成制度。”黃啟臣教授說:“這樣一來,聖保祿學院的漢語課,已經不僅僅是語言能力的培訓,而且是入華內地傳教的必需條件了。從此之後,凡耶穌會、方濟各會、多明我會、遣使會等的傳教士要入中國內地傳教者,都必須在學院修讀漢語兩年。”

根據上述學者的說法,他們認為澳門是傳教士們學習漢語的主要地區,而且是在澳門聖保祿學院學習。果然如此嗎?首先,傳教士們並不全都在澳門學習漢語,他們曾經以菲律賓的馬尼拉、中國內地等處為學習基地;其次,入華傳教士學習的中國語言,亦並非祇學漢語,還應該有中國的其它民族的語言,如滿文、蒙文、藏文等。此外,即使是漢語,學習官話外還學習各地方言。第三,即使早期,特別是明代,許多耶穌會傳教士在澳門學習漢語,亦並非所有的該會傳教士都在澳門聖保祿學院學習,更何況其它修會。

因此,基於上述看法,本文想就傳教士們在華學習中國語言的問題,通過目前所知的各種資料作一次梳理,以澄清目前關於傳教士學習中國語言的一些模糊認識。有一點須說明,本文用的中國語言即Chinese Languages,指在中國境內各民族使用的語言和各地使用的方言的語言集合,而不是祇指漢語,而歐洲傳教士並不包括新教傳教士。研究時段包括從明中葉至清朝結束。由於此時來華的傳教士多少均學習過中國語言,特別是耶穌會士,不懂中國語言者甚少,而水平參差的現象卻極為普遍。為研究方便,本文祇是利用明確說明傳教士學習語言的史料,如果是必須據以推斷的史料則均不使用,故研究的傳教士會比實際人數為少。

關鍵字
-
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