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通過天主教的宗教性渠道和“洋舶”的商業渠道傳入中國的各種西洋美術品,都是以廣州為其“西來初地”。在廣州口岸和北京宮廷,隨着西洋美術的傳播影響,逐漸產生了不同風格特點的融會中西的新型西洋畫,這些西洋畫以獨特的方式滲透進社會各階層的日常生活,但是它們並沒有對中國傳統文人畫產生明顯的影響,文人們一如既往地陶醉在傳統水墨山水的“神韻”之中。英國學者蘇里文認為:“沒有跡象表明,在廣東與其它開放港口的文人學士受到過歐風藝術的絲毫影響,因為採用外國風格的畫家並不是與耶穌會士有關的學者,而是那些沒有地位的畫家。”
但隨着西洋繪畫在廣州口岸的傳播,流寓於此的文人有更多機會接觸到與中國傳統繪畫完全不同的西洋美術。當時擴散範圍還相當有限的西洋畫,雖然沒有給中國傳統的繪畫藝術帶來強烈的衝擊,但對文人們並非完全沒有影響。西洋畫的新奇面貌引起某些嶺南文人的關注,豐富了他們吟詠的主題。流傳至今的吟詠西洋畫之作,反映了清代中國人心目中最初的洋畫觀感及其流變,對研究早期西畫東傳史和嶺南文化史,都是值得認真發掘的珍貴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