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年秋季刊

詳細資料

標題
澳門的多元化建築風格和城市佈局
作者
馬若龍
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總面積24.40平方公里,它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澳門半島(8.50平方公里), 氹仔島 (6.20平方公里), 路環島 (7.60平方公里) 以及填海區(3.10平方公里)。澳門特別行政區位於中國南部海岸,從16世紀起一直處於葡萄牙的管治下,終於在1999年12月20日回歸祖國。本文探討澳門建築結構和城市化過程中受到來自葡萄牙和西方世界的多重影響,尤其是葡萄牙方面所做出的貢。不可否認,其它歐洲國家的文化也在澳門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例如從16世紀到18世紀意大利和西班牙通過宗教對澳門產生的影響。而到了19世紀以後,由於受到追趕時髦的近代思潮影響,法國的文化也開始滲透進這塊土地。

此外,我們還必須考慮在澳門創建之初,葡萄牙人從巴西、摩洛哥、果阿和錫蘭等各個地方帶來的文化和情感。在這些地方,葡萄牙人學會了熱帶非洲和亞洲的建築技術,學習如何使用新的物品,以及適應當地氣候和空間的處理方法,而這些卻是歐洲人前所未聞的。另一個不容忽略的方面是,澳門在同來自馬六甲、菲律賓、印度、爪哇以及日本的人們交往的時候,也或多或少都要受到那些不同地域文化的影響。

最後,必須特別強調,來自中國的文化影響始終貫穿於澳門那略顯西式的建築風格和城市化的進程之中。從建築材料及其方法到裝飾細節和空間設計,都嚴格地遵循了中國傳統住宅的風格——包含着生活方式和環境風水的因素。所有的這些中國特色,都可以在澳門那些地中海式的或新古典主義的建築中找到,儘管就外觀而言,它們看外表似乎純粹是西方建築。同樣的原則也適用於澳門的擴建過程之中。 隨着時間推移,越來越多的文化因素被融合在澳門的建築和城市化過程之中,並最終形成了澳門獨有的多元化城市建築結構(MMAU)。MMAU 精神貫穿了整個20世紀,其影響甚至超越了所謂的“國際化”潮流。因此,本文涉及的對象,不僅僅祇是指向過去,而且也適合於澳門當前的建築特色和城市風格。澳門的多元化城市建築結構形成當地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並且在語言、種族、宗教、法律和烹飪等多方面得到體現。我僅列舉其中的一部分。首先,我將叙述澳門四百五十年來建築和城市結構的演變過程,然後我將舉一些例子說明最近二十五年裡有關澳門建築遺產的保護工作。

關鍵字
-
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