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會士利瑪竇1 6 1 0年逝世前後,他所推行的迎合中國傳統文化和風俗的適應性傳教策略,屢遭歐洲、印度乃至在中國的同會人士的非難和抨擊,面臨妷存亡斷續的考驗。然而,經過第二代來華耶穌會士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 1577-1628)、艾儒略(Giulio Aleni, 1582-1649)、湯若望(Joannes Adam Shall Von Bell , 1591-1666)和衛匡國(Martin Martini, 1614-1661)的奮力維護、宣揚和發展,不僅傳教局面轉危為安,而且適應性策略更加深入人心,為嗣後來華的耶穌會士奉行不悖。
這期間,金尼閣是四人中來華最早,亦最為鮮明地從理論和實踐上捍衛利瑪竇策略並卓有成效的傳教士。本文擬通過闡述金尼閣堅定信念的形成、歐洲之行的巨大收獲及其著作的深遠影響來揭示他為中西文化交流順利發展所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