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年夏季刊

詳細資料

標題
1513-1520年葡萄牙人在華貿易及其性質
作者
張廷茂
簡介

隨妷葡屬印度殖民政權的建立,葡萄牙人將擴張的目光投向了東南亞和東亞地區。早在1508年,葡萄牙國王就指示塞克拉全面搜集有關中國的情報,可見,當時葡王已有與中國通商之意。1509年,塞克拉一行在滿剌加與中國商人發生了正面接觸,瞭解到了中國貿易的利潤前景和可能性。侵佔馬六甲後不久,葡印總督阿豐索.德.阿爾布克爾克(Afonso de Albuquerque)上書葡王,力言與中國通商之利。1512年8月,他又提出每年派船載運胡椒前往中國,以換取黃金、絲綢和大黃等物。1513-1514年,若熱.阿爾瓦雷斯(Jorge Álvares)對中國的首次商業航行獲得成功。繼之,葡人又於1515-1516、1517-1518、1519-1520、1520-1521年進行了四次對華航行,並取得了可觀的貿易收入,葡王使臣還獲准進京。後來,隨妷1521年屯門之戰和1522年西草灣之戰的發生,葡人被逐出中國,第一階段的中葡關係遂告結束。

對於這一階段的中葡關係,中外學者已經完成了相當程度的研究;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在皮雷斯使團和Tamão地望的考證等問題。對於此一階段葡萄牙人在華貿易活動、尤其是它的性質問題,似乎尚缺乏比較系統的研究。在張天澤先生的《中葡早期通商史》中,對此階段葡萄牙對華貿易的商品結構有一段較為詳細的文字,但是,對於此一貿易的性質,似未給予正面闡述。另一方面,我們在有關Tamão考訂的研究成果中,不時地讀到這樣的思路:與南頭近在咫尺的屯門不可能成為外國商人長期進行大規模走私貿易的據點。看來,葡萄牙在華貿易及其性質問題,仍值得進行一項專門的研究。鑒於葡萄牙文獻對這一方面的記載較中文資料為詳這一事實,本項研究將主要依據葡文史料,並盡可能以中文資料互證。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關鍵字
-
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