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賞文章

以顫音琴奏出自然意境

發明於1922年的顫音琴(vibraphone)雖屬於打擊樂器的一種,但音量不大且具有安靜的氣質,其共鳴與回音靠馬達扇葉裝置開閉,產生獨特忽響忽滅的“顫動”音色。除綿延不絕的旋律,亦可敲奏和弦琶音,或偶爾以提琴的弓摩擦琴鍵做出額外泛音及效果。然而,姑且不論Lionel Hampton等爵士名家能將顫音琴演奏得如何熱情奔放、華麗明亮,更多時候,它僅是低調地為其他樂器添加背景層次色彩。那麼,如果選擇了顫音琴作為自己創作演奏的樂器,該如何獨當一面發揮音樂性?

日本顫音琴家、音樂人藤田正嘉於2006年移居柏林,化名el fog發行專輯。早期那些電子音樂創作,主要將爵士語法的顫音琴演奏視為眾多聲音素材之一種,以搭配click噪音、採樣、重置等程序產生的響聲與節奏。不過,隨著他重新思考如何能既回歸顫音琴的本質又拓展其可能性,看似矛盾的拉扯反而提升了他音樂的純粹。自2013年起他以本名發行專輯,除偶爾採取類似預置鋼琴的作法,利用珠串與錫箔紙條讓顫音琴音色產生更多微妙變異,並不額外添加元素,卻刻意放大樂器模糊朦朧的質地與連帶的“雜”音,讓我們在音波的迴盪中,自然感受某種起伏轉折,如漣漪擴散,又再因為演奏者的意念而凝聚。

同時,專輯《Stories》與《Apologues》皆成熟彰顯他的音樂哲學與企圖:“我想呈現的是大自然的意象、氛圍與情境,透過聲音的詮釋再延伸為音樂作品。”那源自日本文化與德國浪漫主義傳統、對大自然的頌揚,由富詩意的作品名即可顯見。如同古典標題音樂以文字的暗示為出發點,喚起人們對熟悉事物的共通印象,音樂的美妙,卻恰好在於抽象與意象間的曖昧,能於每個人心中激發依自身體驗而相異的意境與感動。〈水窪與月光〉讓我們聯想到的情景或許類似,但對於天空的顏色、波光粼粼的閃爍,我們各自有獨特的體會,而關於〈瀑布〉、〈風雪〉,則更多更多……

另一方面,藤田與德國電子音樂家Jan Jelinek從2010年開始合作,持續催化顫音琴作為調染音樂質地的工具,2016年兩人新專輯《Schaum》音景與氛圍的探索如叢林蔓生,時憂鬱時豐潤,讓人期待此刻藤田正嘉與他的顫音琴,又將如何細緻地勾勒出我們心中的大自然。

文/吳子嬰(樂評人、“邊度有音樂”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