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賞文章

船,跨過了風浪卻跨不過時代──一個澳門船匠的故事

文:Franky(九十後土生土長澳門人,現任職於網絡媒體公司,兼掌政經及藝文編輯工作)

《說文》:匠,木工也。从匚从斤。斤,所以作器也。

當初,我們把砍劈樹木的工具象形為斤,把斤放在匚中,彷彿有誰正在躬身於某個三面環壁的空間中,無視日夜揮動手中的刀鑿,或雕或琢,或切或磋,只為以手中技藝與一方材木參透造化之境,千百年來這些甘願拋棄名字的求道者們,我們將之稱曰“匠”。

這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故事。在荔枝碗船廠的一角,有某個不問秦漢的匠者,衰朽不惜殘年,推著刨刀日復一日獨身往來於木紋之間,聊且以一艘艘小巧精緻的帆船模型,記錄他畢生的手藝,以及對往事的追憶,他是一個船匠,一個見證澳門造船業從輝煌走向敗落的船匠。

過去,造船業曾經支撐起澳門的經濟,而這位不具名的船匠也曾經支撑起他的船廠,在他的吆喝聲中,一艘艘龐大的木製船隻把海面撞裂揚帆遠去,那是一種浩瀚的豪氣,讓他面對大海,面對時代,也得以無畏的挺起胸膛;但當時代翻過新一頁,我們傾羨於賭場裡西裝履革的公關,不再把隱然泛黃的汗衫當成是依靠,金錢若水,經濟如潮,淹浸一整個小城,也許是老了,匠者從岸上看這浮沉的一代,分不清是在興奮還是在掙扎。

曾經興旺的荔枝碗造船廠如今早已被時代棄之如敝履,但在去年,以此為題的十場《漂流船廠》公演,卻成功令善忘的大多數再度憶起澳門造船業的故事,而夢劇社於本屆藝術節編製全新劇目《匠木浮城》,以上述老船匠及其兒子的經歷,為時代補上這闕如的腳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