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師講座簡介

為豐富市民文化生活,拓闊文化視野,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特別策劃“文化大師講座”,旨在邀請國際知名的文學、藝術或文化界人士前來澳門演講或對談,讓巿民有機會親聆大師高見外,亦可讓大眾更深入了解當代的文化藝術發展現況。我們期待透過經驗的交流和知識的分享,啟發具國際視野的多元思考,深化澳門的文化內涵,為澳門的文化藝術發展注入源源不絶的創意和活力。

巫鴻

巫鴻是美國國家文理學院終身院士,著名美術史家、藝評家和策展人。現任芝加哥大學美術史系和東亞語言文化系“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東亞藝術中心主任及斯馬特美術館顧問策展人。

其著作包括古代和現當代兩方面。前者包括《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1989)、 《中國古代藝術和建築中的紀念碑性》(1995)、《重屏:中國繪畫的媒介和表現》(1996)、《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美術史文編》(2005)、《美術史十議》(2008)、《時空中的美術:巫鴻中國美術史文編二集》(2009)、《黃泉下的美術:宏觀中國古代墓葬》(2010)、《廢墟的故事: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在場”與“缺席”》(2012)等。

後者包括Transience: Chinese Experimental Art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1999), Exhibiting Experimental Art in China (2000), 《重新解讀: 中國實驗藝術十年(1990-2000) 》 (2002),Remaking Beijing: Tiananmen Square and the Creation of a Political Space (2005), 《作品與現場:巫鴻論中國當代藝術》(2005)、《走自己的路:巫鴻論中國當代藝術家》(2008),Wu Hung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ists (2009),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Primary Documents (2010),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A History (2014),Zooming In: Histories of Photography in China (2016)等。

講者部份著作

講座內容

“手卷畫”是中國美術中具有鮮明文化特性,同時又源遠流長、深具影響的一種藝術形式。 雖然類似的繪畫樣式在世界上其他地區的美術中也存在,但遠不具有中國手卷畫的持續性和複雜性。本次講座通過分析中國古代的若干名作,如《洛神賦圖》、《韓熙載夜宴圖》、《清明上河圖》等畫,總結出手卷作為一種特殊藝術媒材的若干基本“媒介特質”。總的說來,手卷畫是一種介乎“空間”和“時間”之間的藝術形式,在這個意義上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古代的電影或電視。它的極端的私人性——只有一名觀者可以雙手執卷——具有特定的社會和文化意義,並與特殊的藝術目的、創作環境及看畫方式有關。中國古代畫家發展出對手卷媒介特質的濃厚興趣,通過對這些特質的不斷發掘和創造性地運用,造就了世界美術中的一個獨特的視覺傳統。這也意味着,只有通過發掘手卷畫的媒材特質,我們才能夠開始檢驗它們的歷史發展,探索歷代中國畫家是如何不斷發掘手卷作為一種繪畫媒材的潛力,同時在這過程中將一個空白的卷子轉化為具體的、個性化的藝術表現。

講座資訊

講座主題
“移動的畫面:古代中國對世界藝術的一大貢獻”

主講者
巫鴻
(著名藝術史家、芝加哥大學美術史系教授)

日期
2017年8月27日 下午三時至五時

地點
澳門科學館會議廳

講座以普通話進行(設葡語即時傳譯)


免費入場,座位有限,報名從速


查詢
(853)83996699
pr@icm.gov.mo

活動流程

14:30-15:00
開放聽眾簽到、入座

15:00-15:10
主持人開場及嘉賓致辭

15:10-16:40
演講開始

16:40-17:00
聽眾提問

17:05-17:15
講者簽書

17:15
活動結束